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的高校思政课一直存在,但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2年间,习总书记多次提出了思政课的改革方向,这不仅体现了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中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对于思政课要求的不断提高。
如何做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给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答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仍旧是偏“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教师的上课模式是照本宣科,主讲理论;而大部分学生的上课模式是“TIMI或者是我需要一个急救包”。教师与学生的鸡同鸭讲模式,早已违背了思政课堂的初衷。因此,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究思政的新模式。接下来,我将结合这些新模式谈谈一些自身看法。
1.解答思想认识之惑,建设高水平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办好思政课的关键首先在于在教师,要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国际形势变化莫测的背景下,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加入,思政课的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因此,想要将思政理念合理的传授给学生,这对于思政教师的要求不可谓不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上课教师可以是专职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是地方党政干部、校外专家学者、各行业先进模范……这样每节思政课都更像是一次次名家荟萃的系列讲座。围绕共同的主题,让各行各业的人士均承担一回思政老师的角色,并发挥所长,向同学们展现了不同的思政理解。“有的老师选择的角度是国际关系的宏观视野,有的老师选择的则是农业发展。各位老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某些具体内容的剖析中都潜藏着许多真知灼见,这才能让学生们让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2.因地制宜,特色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因此,我们应该跳出固有模式,即上课地点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剧场或田野;上课内容既可以是红船精神,也可以是丝绸之路、运河精神或者大国工匠,让思政课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行走起来;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深度挖掘浙江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即三地、一窗口、一示范区、两个先行(三地: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一窗口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用好浙江本地的建设成就、优秀文化、红色资源等思政“富矿”,打造更多学生熟悉的喜爱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其充满浙江味、时代味、文化味。我们完全可以以小见大,开展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帮助同学们揭示背后蕴藏的道理。以两个先行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颁发、第一批专业市场的开办、第一个上市的乡镇企业(万向集团)、第一个镇改市均在浙江大地上上演着;以及乌镇融合古韵与现代的模式均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深究其背后的必然与趋势;再比如,习总书记为何在湖州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提出的环境背景是什么,湖州后续的发展规划与之前对比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习总书记说,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近年来各类培训凸显思政育人合力,聚焦思政一体化和新教材实施推进,我相信也憧憬着这些努力与汗水一定会为一线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多创新的思路,也一定会让学生们喜爱上思政课。
文章来源:湖州健康职业学院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