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专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新生更因从学生到成人的身份转变,面对诱惑和“坑”的“抵抗力”更加不足,也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为了保障大家的财产安全,以下这份新生防诈指南请收好,助各位新生擦亮双眼,远离诈骗。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
1.冒充官方机构:诈骗分子会冒充公检法、银行、社保局等机构,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你账户异常、涉嫌犯罪等,诱导你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
2.兼职刷单诈骗:以高额返利为诱饵,诱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刷单,先支付小额本金后迅速返利,但后续要求支付大额本金后消失。
3.网购退款诈骗:冒充网购平台客服,声称你购买的商品有问题需要退款,诱导你点击钓鱼链接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
4.校园贷诈骗:以低门槛、高额度为诱饵,诱导大学生申请校园贷,随后以各种理由要求支付手续费、保证金等。
5.情感诈骗:通过社交平台与大学生建立感情关系,获取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要求转账。
二、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1.保护个人信息:谨慎处理个人信息,不随意透露给陌生人,特别是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2.核实信息真伪:接到涉及转账、汇款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如直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
3.警惕陌生链接和二维码:点击来自陌生人的链接,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以防感染木马病毒或泄露个人信息。
4.下载反诈APP:利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官方工具,及时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和信息。
5.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和案例,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不轻信陌生人的诱惑和承诺。
三、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怎么办
1.立即挂断电话或删除信息:一旦识别出诈骗电话或信息,应立即挂断或删除,避免与诈骗分子进一步交流。
2.报警处理:如果确认自己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并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的相关信息,如电话号码、账户信息等。
3.保存证据:保留与诈骗分子的通话记录、短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以便警方调查。
4.及时止损:如果已经转账或提供了个人信息,应立即联系银行或相关机构进行止损操作,并尝试追回损失。
四、典型案例:
案例一:2025年3月,学生小张(化名)在网上出售某游戏账号,诈骗分子冒充买家与其取得联系,称要购买其账号,但要通过某“专业”的游戏交易网站,并发送了链接。小张信以为真,点击进入并联系网站内所谓的“客服”,最终因轻信对方所说“银行卡号、身份证号输错”而多次转账,共计损失9000元。
防骗提示:在进行网络游戏交易时,务必认准官方正规平台,切不可与陌生人私下交易!
案例二:2025年3月,小王(化名)刷手机时看到一条网络兼职广告,因待遇优厚,便主动联系“客服”,按对方指引下载App进群做任务。起初,小王通过小额刷单顺利拿到返利,客服又推荐大额任务,称返利更高,小王看到来钱如此之快便不断投入资金。直到客服以“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理由要求其继续充值时,小王才惊觉被骗,共计损失12000元。
防骗提示:刷单诈骗的本质就是做任务+垫付资金,请谨记,一切网络兼职刷单,都是诈骗!

案例三:2025年3月,学生李某(化名)在宿舍用手机刷探探,点击评论区里的链接下载进入“网约”客服界面。对方称只要完成小任务,不仅能获得高额返利,还可以挑选“网约”对象,李某便按对方的指示,依次转账充值。在获得返利后,便逐步增加了充值金额,后对方以充会员认证失败为由,要求李某不断转账,共计转出4万余元才意识到被骗。
防骗提示:上网时如发现此类信息,不要理会,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凡是提到做任务既能“网约”又能“赚钱”的,都是诈骗!不要因为禁不住诱惑而盲目充值转账!

案例四:2025年3月,学生赵某(化名)在闲鱼平台购买平板电脑,对方称在正规平台交易需要给平台中介费,不如私下交易可以省去相应的费用,赵某未多想便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了1300元,后赵某联系不上卖家且网站关闭遂发现被骗。
防骗提示:网络购物要选择正规平台,切勿私下交易,谨防低价陷阱!

五、结语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且不断更新,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就能够有效避免上当受骗。作为大学新生,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和财产,学会保护自己。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警惕,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